人工植牙
人工植牙可分為兩個部份,即「人工牙根」與「假牙」,其原理是利用生物相容性佳的鈦合金牙根,經由手術植入缺牙區域的齒槽骨內,人工牙根經 2 ~ 4 個月的時間可與骨頭結合,其後在此人工牙根上製作假牙,以恢復美觀及咀嚼功能。
人工植牙與自然牙比較
在生理性質上,自然牙還是優於人工植牙,對於缺牙患者,人工植牙真正的價值在於保存現有的牙齒,其能獨立輔助咬合,不需要修磨鄰近缺牙區的自然牙,避免過度使用牙齒所造成的後遺症,但人工牙根只是精密設計及處理過的金屬牙根,需依賴醫師的細心治療及病患的充分合作才能有理想的結果。
人工植牙與傳統假牙比較
I.傳統對缺牙的治療,主要分為活動假牙及固定假牙:
- 活動假牙:部份活動假牙需利用金屬鉤卡住其他牙齒,才不會脫落,咬合力由部份牙齒或口腔粘膜承擔;全口活動假牙則完全由口腔粘膜承擔咬合力。咬合力由少數牙齒或口腔粘膜承擔的結果,容易造成殘存牙齒動搖度增加、口腔粘膜疼痛、牙床萎縮、假牙容易鬆脫、異物感明顯、發音不清、味覺溫覺遲鈍...等問題。
- 固定假牙:需修磨缺牙區旁邊的牙齒,才能作成固定的牙橋,但牙齒修磨可能會影響牙髓,且固定牙橋清潔不易,容易導致蛀牙及牙周病。
- 能獨立重建缺牙區,容易清潔保養,保存鄰牙齒質、分擔鄰牙咬合力,避免過度使用鄰牙可能發生的問題(如:蛀牙、牙周病、牙齒動搖度增加...),雖費用稍高,治療時間稍長,但長期下來,使用上仍比傳統假牙優。
人工植牙的治療流程
植牙前評估
I.局部因素
II.全身性因素
- 牙周病:人工植牙不會蛀牙,但若照顧不當,可能會有細菌感染,產生類似牙周病的『植體周圍炎』。造成植體周圍炎的致病細菌與導致牙周病的菌種相似,若人工植牙周遭有未控制的牙周病牙齒,致病菌即可能波及植牙,因此患者在接受植牙前,需檢查全口牙周狀況,必須先控制牙周病後,再開始植牙治療。
- 不適當的咬合力量:人工牙根對於咬合傷害的抵抗力比自然牙差,自然牙有牙周韌帶包覆於牙根外,可感知咬合力量,並對過大咬力發出痛覺警訊,但人工牙根缺乏牙周韌帶的保護機制,受到不適當的咬合力量(如:咬牙、磨牙、咬合干擾)時,可能會加速齒槽骨的吸收耗損。
- 齒列不正:牙齒排列不整齊可能會有美觀不佳、咬合不良、牙周病...等問題,人工牙根植入骨內即無法移動,因此在人工植牙前,需評估患者是否有齒列矯正的可能性。
- 缺牙區硬組織(齒槽骨)條件:齒槽骨條件決定植牙療程的時間長短,植牙前,可藉由斷層掃描了解缺牙區的骨質與骨量,並定位重要的解剖構造,提昇植牙安全性與成功率。
- 缺牙區軟組織(牙齦)條件:角化牙齦質地韌,能抵抗手術後傷口腫脹,縫線所帶來的切割效應,讓術後軟組織切線的癒合較佳。在齒槽骨嚴重萎縮的病例中,有較厚、角化寬度充足的牙齦軟組織,能提高齒槽骨重建的成功率。
II.全身性因素
- 年齡:植牙治療對於青少年患者,需待其骨骼發育完成後才可執行,對於成年或老年患者並無年齡上的限制,主要還需評估其局部及全身性因素。
- 抽煙:植牙手術需經過牙齦切開與縫合的過程,但煙草中的尼古丁會減少牙齦組織內的血液供應,使得術後傷口的癒合能力變差,對於有補骨需求的植牙區影響更大,且吸煙者有較多罹患牙周病的風險,對植牙同樣也有較多"植牙牙周炎"的可能性。
- 全身性疾病:
- 高血壓患者:植牙屬於門診手術,高血壓患者若緊張情緒,血壓可能升高,造成身體不適,血壓未受控制或血壓超過160者,不適合植牙。
- 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凝血功能不好者:做過心臟手術,心導管手術或血管放置支架...等,患者通常都會服用抗凝血劑,植牙過程為手術行為,因此在植牙手術前必須會診內科醫師,確認其身體狀況及抗凝血藥劑停藥的可能性評估。一般而言,植牙前三至七天必須停用抗凝血劑。
- 糖尿病患者:血糖未受控制的糖尿病患者,其牙周組織抵抗力差,人工牙根容易受到細菌影響而感染,人工植牙的失敗率也較高。
- 頭頸部癌症患者(經放射線照射後):因骨細胞活性降低,不適合拔牙及植牙。
- 骨質疏鬆病患: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,會抑制骨細胞的活性,阻礙齒槽骨與人工牙根的結合,以後發生骨髓炎機會較大。